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虽然全县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文化发展不够均衡;二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少,资金保障不足;三是文化骨干力量普遍缺乏,公共文化人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制不畅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把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淡薄,重视经济硬指标、忽视文化软实力,对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不够,要切实提高对农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一是从思想上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精神内涵。通过文化的形式教育、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社会和谐发展增添动力。二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制度层面保障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支持,在资金投入、人才建设、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快速步入小康社会。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无偿满足,并不断丰富提升农村文化为宗旨,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一是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加强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建设,逐步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二是把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要,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三是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加大对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队伍的培养力度,在引进高层紧缺人才的同时,注重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要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一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人才管理机制。理顺文化专干管理体制和身份编制,对文化专干实行归口管理,确保基层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在大力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重视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探索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新机制,通过演出、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使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充实到文化干部队伍中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骨干力量。三是创新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开展优秀评选和职称认定的办法,挖掘民间团体和艺术人才,调动农村文化人才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为基层文化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文化各相关单位(部门)要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路子,继续加大对送文化下乡的投入,变文化“常下乡”为“常驻乡”,“送文化”为“种文化”,促使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进村社、进田间、进院落,使农村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一是充分利用好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二是坚持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利用书籍、广播、视频等各类手段,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三是合理利用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健身项目,让群众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