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县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了解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中“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要求,提升农业产业与农产品的质量和有效供给水平,让农业农村“绿起来”、“强起来”,根据县上要求和县政协年初工作安排,3月22日至23日,由县政协副主席吴黎昕带队,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会同县委农办负责同志,通过现场看点、听取介绍、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的方式,对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夯实农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特别是2015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牛、果、菜、木本油料富民产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围绕全县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力扶持牛、果、菜、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2万头和5.1万头,果园挂果面积达到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油用牡丹栽植面积达到2.1万亩。积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冬小麦、玉米等粮食产量实现了五连增。
二是经营模式趋于多元。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初步实现了由务作土地向经营土地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大户承包等方式,产业发展用地逐步向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能手集中,特色优势产业向适生区域集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示范点逐年增多,经营管理机制趋于多元,农业产业化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三是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整合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实施了涉及群众出行、饮水、教育、就医、住房、环境卫生治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铺油硬化维修村社道路391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3%,乡镇幼儿园及卫生院实现了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506户,新农村覆盖面达到89%,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厚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态底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实施“大地增绿”工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开展大规模植树绿化活动,造林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8%。新修梯田4.6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9.6平方公里,梯田化水平达到85%,建成保水、保肥、防风绿色田间林网工程286公里。
五是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积极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农村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工作稳步推进,累计流转土地6.48万亩。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序开展,完成小麦、玉米保险投保8.53万亩,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县农业在产业结构、产品供给、新业态培育、要素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特色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品量少不优,农业提质增效的任务还很繁重。近年来,我县虽然持续加大对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但农业产业化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发展存在“盆景”多、“风景”少的情况。牛产业上,科学化养殖水平不高,部分肉牛养殖小区受养殖成本、活牛价格、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利润空间小,基本在盈亏临界点上徘徊,没有形成突出的产业效益。果产业上,部分乡镇果园老典型巩固提升力度不够,全程管理滞后,特别是对进入挂果期的果园管理缺乏必要的投入,果园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菜产业上,缺少附加值高的蔬菜种植品种,部分企业、农民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单一,在改善设施条件、更新生产设备、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后续投入跟不上,产品品种杂、产量低、质不优、总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占有份额。同时,因经营机制不活及劳动力不足,个别菜棚存在闲置的现象。
2.产业种植结构不合理,供给管理不科学,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一是受传统务作观念、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而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全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较往年相比下降20%左右,“卖难”问题又现,粮贱伤农的问题突出。二是传统饲草苜蓿及大豆、荞麦、谷物等小杂粮虽然收益可观,市场缺口大,但全县种植面积小,管理务作粗放,产量低,没有规模,有效供给同“十二五”初期相比又显不足。三是核桃、甜瓜、西瓜、杏等有市场、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多,产品优势难以形成供给优势和经济优势。
3.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未完全建立。一是从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看,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要素投入的质量和配置效率都处于初始和较低水平,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仅能维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满足高效、优质、品牌化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科技、管理等高端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效益差。二是土地资源利用潜力还有待挖掘,土地流转缓慢,经营规模小,单位土地生产率低,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土地利用政策落实不够,部分改造梯田利用率不高,存在撂荒闲置;部分村庄占用土地建起了新村,但旧庄基未复垦。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地膜回收、尾菜无害化处理率低。家庭养殖规模不大、养殖分散、种类杂乱,粪污排放缺乏规范管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
4.农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新业态培育不足,没有形成突出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参与竞争、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求做大做强,自主发展能力弱,融资难、渠道窄,靠政府投资、等项目扶持的依赖思想突出。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应用技术不先进,缺少精深加工的下游产品,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效应不明显。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重建轻管,缺少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农村致富带头人、科学技术带头人队伍人员少,缺乏组织引导,示范作用不突出。三是农产品品牌培育重视程度低,特色优势品牌没有形成体系,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少、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商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营销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新型农业新业态没有形成,电商销售、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5.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压力加大,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一是受经济下行、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全县财政收入减少,反哺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压力大。尽管县上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但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总量仍然有限。二是国家扶持政策有变化,扶持重点以贫困县和革命老区为主,而崇信作为插花县,投资比例少、资金规模小、配套比例高。同时,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资金扶持以扩规模、补短板为主要方向,资金多向贫困人口、新建产业倾斜,在产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上县上压力较大,困难更多。三是群众观念滞后,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行政推动在产业发展中参与比重偏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得到充分激活。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真正让农业产业在改革中焕发新活力。因此,要进一步结合我县农村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特点,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富裕。
(一)坚持规模效益并举,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布局。要以国家构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有效供给,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新规划的实施为契机,强化规划引领,以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苹果适宜区全覆盖等产业布局规划为依托,结合川区、塬区自然条件和乡镇、集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安排牛、果、菜、木本油料产业分布,能菜则菜,宜果则果,在均衡发展中体现产业优势,并及早论证衔接,使我县的规划进入国家大的规划布局中。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牛、果、菜、木本油料产业种养加结合、产加销一体,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额和竞争力。牛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广绿色、标准化养殖,配套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做大以“崇信红牛”为品牌的养殖业。果产业方面,推行矮化密植栽植模式和绿色有机生产方式,健全果产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发展高端优质果品。菜产业方面,坚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与保护崇信传统优势品种并重的原则,促进蔬菜产业既主打、又多元的规模化生产。木本油料产业方面,将油用牡丹与造林绿化、旅游产业开发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注重田间精细化管理和后续产品研发。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发展核桃、杏、山毛桃等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格局。三是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统筹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稳定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优化和扩大小米、荞麦、黄豆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面积,拓展农民多元化收入渠道。同时,在已实施土地整理的偏远地域大力发展以牧草业种植销售为主的草畜产业,推动苜蓿等低投入、收益稳的优质牧草大面积种植,满足县内饲喂和牧草加工企业需求,力促草畜产业发展。四是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完善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流程与章程,加大工作宣传和平台应用力度,让交易中心真正运行起来。积极创新经营方式,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上,要加强对承包经营企业投资模式、经营理念、经济实力、社会信誉等方面的考察,注重流转后的技术服务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确保规模经营后投资者与农户实现双受益。五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健全议事决策、管理运行、利益分配等机制,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解决合作社“空壳”、“挂名”,在产业发展中失位、缺位的问题,使特色农产品以合作社为载体打造品牌,以合作社为依托拓展市场,以合作社为平台增加收益,提升群众参与产业组织化的积极性。
(二)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化生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持续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增加有效供给。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保护认证力度,加快崇信红牛、芹菜、甜瓜、香菇、核桃等品牌商标注册,促进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实现林木适宜区全覆盖,提升森林覆盖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开采管理,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生态养殖业,加强有机肥生产线建设,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生产模式,加大南北干渠等灌区节水工程改造,完善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认真总结赴陕西大荔县学习考察的经验,以科学的理念、具体的措施、严格长效的制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好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推进化肥减量替代、农药减量控害,尾菜、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对村镇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常态化落实农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以汭河川区蔬菜基地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为依托,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采摘体验园”,发展观光、采摘、民俗体验产业。不断加强现有农业产业示范园周边及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效益,促进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解决农产品产销双向对接问题。整合全县电商平台资源,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摸清底数,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常态化运行。要注重在提高农业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量上下功夫,提高农户参与度。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县域大旅游发展为一体,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做好旅游名村、名镇、星级农家乐的申报工作。以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为载体,筹办各类旅游节、民俗文化节,打响“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旅游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分利用庙台、黄花塬、梁坡、樊洼、西刘等县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及非物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强招商推介,鼓励和引进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形成差异化、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四)注重科技支撑和应用,为农业发展增加新动能。一是引进科技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农民生产什么。当下,要加快引进苹果种植、牡丹产品开发、红牛繁育等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种改良,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健康养殖、科学栽培、设施生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增产增效新技术,集中力量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模式,引导农民科学化生产,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三是培养和扶持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聘请顾问、定期服务、技术开发的方式,充实科技人才队伍,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工作和实用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健全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实现科技推广成效和科技人员收入挂钩,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完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认证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努力打造和培养懂农业、懂市场、会经营、有资职的种田“能人”和农业“工匠”。
(五)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补齐农业发展的“硬”短板。一是拓展财政支农的路径。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煤电化材一体化开发,壮大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非煤工业,不断做大全县财政收入蛋糕,持续增加财政支农预算,努力提升财政资金对农业发展的哺育和支撑能力。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金融机构要出台更多面向“三农”的信贷政策,降低融资担保审核门槛,解决群众发展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为涉农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贷款融资提供便利。三是加大争取资金力度。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农业综合部门中建立相应机构和领导小组,加强农业政策研判,及时跟进对涉农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建立补充项目储备库,积极跑部进省抓争取,力争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同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六)坚持政策激励引领,补齐农业发展的“软”短板。一是探索建立农业奖补、创业政策新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建议在政策框架内,调整补贴导向,改进补贴方式,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相关资金合并,坚持“谁种地,谁创新,谁规模经营,补贴就补给谁”,使补贴政策真正惠及参与农业实际生产的经营主体和个人,支持经营主体耕地地力保护和产业质量提升,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农业创业创新扶持基金,重点扶持参与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者,吸引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群体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二是探索建立优质、绿色农产品发展支持政策。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将我县科技创新奖励政策与优质、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支持结合起来。对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成功的农业经营实体和个人,给予重补重奖。对于成功注册农业品牌的企业,通过各方渠道资源免费进行宣传推介,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三是健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依据不同乡镇、集中区产业发展重点,分类制定产业发展情况年度考核办法,统筹兼顾新典型的培育和老典型的巩固,适当增加产业典型可持续性、吸纳就业岗位数量、产业链条延伸度、对农民增收贡献率等指标的考核比重,并在年底实行奖优罚劣,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督促乡镇、部门落实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要求,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合力。